复读羞耻感:最怕同学问学校去年高考结束后的同学聚会,我找借口迟到了一小时。春节走亲戚时,复读生更像被贴上标签的展品。的客套话,可那些眼神里的惋惜,比批评更让人难受。有次表妹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来串门,我躲进房间假装刷题。转折点出现在复读班的心理课上。后来遇到老同学,我不再绕圈子:“在同升湖复读呢,最近模考进步挺大。
免费线上咨询(老师一对一择校咨询电话)
徐老师:☎15274855379←点击拨打
杨老师:☎18229841031←点击拨打
(微信同号,可加老师微信一对一免费咨询)
经历过复读的同学们应该都有体会,被问到“你现在在哪里读书”时,那种感觉真的很难受,尤其是在那些特别重视“一考定终身”的地方,这种感觉尤为强烈。今天,我就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,给大家分享一下应对这种尴尬的方法。
同学聚会的尴尬
在同学聚会上,复读生常常会遇到一些让人难堪的时刻。比如,作者在去年高考结束后的聚会上,找了个理由晚到了一个小时。推门而入,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,班长询问起学校情况时,作者只能回答“再读一年”,周围的气氛顿时变得尴尬。后来,大学同学们建立了交流群,作者对此犹豫不决,不知是否应该加入。偶遇高中时的同桌,他只想尽快结束这段对话。这种在同学面前的尴尬,许多复读生都有过相同的感受。
亲戚探问的压力
春节期间拜访亲友,复读生成了众人关注的焦点。三姑六婆的关心中蕴含着好奇,父母率先开口解释:“孩子想再尝试一次。”尽管有些亲戚说些“有上进心”之类的客套话,但那惋惜的目光更让人感到难过。就拿表妹拿着录取通知书来串门来说,作者躲进了房间,听到妈妈的话,心中不禁滋味复杂。亲戚们的询问无形中增加了复读生的压力。
心理课的启发
心理课上,复读班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转变。老师引导大家列出心中的恐惧,其中“被问学校”位列首位。他讲述了一位考上中南大学的学长的事迹,学长每次遇到此类问题都毫不犹豫地回答:“我在明德达材复读,目标是985。”这番话激发了同学们的思考,让他们开始探索如何更加从容地应对类似的提问。
尝试坦然面对
得到启发后,作者勇敢地开始了新的尝试。他在朋友圈分享了复读班晚霞的照片,并附上了这样的话语:“再努力一年,我们岳麓山下再见。”令人意外的是,他的初中班主任为他点赞并给予了支持。此后,当他遇到老同学时,对方直接称赞他在同升湖复读期间成绩有了显著提升,从最初的惊讶转变为深深的佩服。这充分说明了,勇敢地坦然面对,往往能带来与众不同的结果。
羞耻感的根源
复读生的羞耻感并非源于“复读”这一行为本身,而是将其视为失败的标志。若我们将“复读”视为重拾斗志的契机,并在复读期间勇敢地表达自己,那么羞耻感便会减轻。以例子中的学长和作者为例,他们勇敢地面对过去,那些曾经的困扰反而变成了前进的动力。
把 “躲” 变 “答” 的勇气
将“躲”转变为“答”需要一定的胆量,正如作者在心理课程的启发下,慢慢地积累起了这样的勇气。当我们拥有了这份勇气,我们就能更加积极地迎接复读的生活。同学们应当坚信,复读并非是可耻之事,它实际上是为了追求更加光明的未来。勇敢地告诉别人你正在复读,也许你会收获到他人的理解与赞同。
同学们,在复读期间,当被问到关于学校的问题时,我们该选择回避还是回答?恳请大家为这篇文章点赞、转发,共同为彼此加油鼓劲!
<总结 style="color:orange">实际上,面对询问学校的问题,复读生们常常会感到羞耻,但这种感觉并非无法克服。在同学聚会、与亲戚交流等场合,我们都能观察到这种羞耻感的体现。通过心理课的启发和尝试以坦然的态度面对,我们可以将逃避变为勇敢的回答。同学们需明白,羞耻感并非源于“复读”这一行为,我们应具备将“躲避”转变为“应对”的胆识,勇敢地直面复读生活,坚信大家都能收获满意的成绩。